中成药指的是以中药材为原料,按固定配方和工艺加工制成的标准化制剂(如丸、散、膏、丹、片剂等),具有明确功效和使用说明。中草药指的是天然植物、动物或矿物药材,经炮制后直接用于中医临床配伍或制成中成药。
中药翻译难点可能包括术语的标准化问题,比如同一中药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名称,还有如何处理拼音与意译的选择。音译保留原文化特色,但可能让读者不明白是什么;意译则更易懂,但可能失去原味。另外,中成药的名称往往包含功效,翻译时需要解释其中的成分和用途,而不仅仅是直译。这时候需要平衡信息量和简洁性。还要考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。比如“清热解毒”中的“毒”在中医里指热毒,而西方可能理解为poison,需要准确传达原意。此外,中药的炮制方法,如“炒”、“炙”,这些术语在英文中缺乏对应词,翻译时可能需要描述性语言。中药翻译要参考国际标准,比如《中国药典》的英文版。
中成药和中草药的翻译需在文化忠实性、科学准确性与目标读者可接受性之间平衡,优先采用国际公认译名,功能优先通过意译或注释传递药理作用,标注毒性、禁忌及法规限制。
解表类,如感冒清热颗粒、板蓝根颗粒、连花清瘟胶囊;清热类,如双黄连口服液、牛黄解毒片;补益类,如六味地黄丸、阿胶补血口服液;理气活血类,如复方丹参滴丸、云南白药胶囊;消化类,如保和丸、藿香正气水;安神类,如安神补脑液、天王补心丹;外用类,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、红花油。配方颗粒,如单味中药提取物;中药注射剂,如清开灵注射液(清热解毒);复方丹参滴丸。
补虚药,如人参、黄芪、当归;清热药,如金银花、黄连、蒲公英;解表药,如麻黄、薄荷、桂枝;活血化瘀药,如丹参、川芎、红花;利水渗湿药,如 茯苓、薏苡仁、车前草;化痰止咳药,如川贝母、枇杷叶、半夏;温里药,如附子、干姜、肉桂;动物及矿物药,如麝香、龙骨、石膏。
Copyright © 2025 北京索文翻译有限公司